让卖家找上门 发布求购》
 
当前位置: 首页 » 东盟商机 » 正文

中越边境贸易渐盛 赴越投资成中国企业新选择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5-02-06  作者:web  浏览次数:42
核心提示:中越边境贸易渐盛 赴越投资成中国企业新选择
    只要我们建一个边贸市场,越南就在对面搞一个对等口岸,它们就像一个个“桥头堡”,是中国和越南商家的必争之地

  2004年夏,中越边境的广西段“硝烟”再起。与20多年前不同的是,这一次是“和平硝烟”。开始于2002年10月的中越边境勘界排雷行动进入第四勘季排雷作业,200多名排雷官兵为保边境和平,日夜奋战在雷场。

  2004年10月17日,《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来到中越边境曾经是面积最大、受害最重的雷区——广西凭祥,沿着当年的雷场,出友谊关(即镇南关)进入历史上的越南军事要冲——谅山。这一中越历史上最敏感地带的穿越之路,折射出两国和平、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路径。

  踏破地雷阵的“先驱”

  在凭祥卡凤村的中越铁路道口旁,记者找到村里的理发师黄雪明时,他正在他的露天理发摊盘腿而坐。说他这种是坐姿有些名不符实,因为地雷让他失去了右腿。20年前,他是一个健步如飞的小伙子。仗着脚力好,翻山越岭地为越南人送货挣钱。1984年农历腊月二十下午一点半,他和几个村民像往常一样背着布到山对面的越南去做生意。在边境附近,他踩响了地雷。那一年,他刚好20岁。

  黄没有接记者递上的玉溪烟,而是慢悠悠地给用矿泉水瓶自制的烟筒点上火。“很多人比我更惨。20多年来,我们卡凤村被炸死了几十人。大都和我一样是在给越南人送货时踩上地雷的,也有在开荒和砍柴时被炸的。”

  “1983年中越边境的硝烟未散,双方的边民就在边境山坳口自发形成互市点,使昔日的雷场变成了两国商品交易的商场。”广西南宁地区行署副专员磨长英说。

  卡凤村党支部书记余胜春回忆,从1984年开始,全村大约80%的村民都参与了与越南同登镇的民间自发边贸。“能去的都去了,越南那边特别需要中国的布匹、糖精、电视机、收录机、手电筒等一些生活用品,我们再把越南的龙眼、铜、黄金这些东西运回来卖。每次都要背上50公斤的货,这样一来一去,一天能挣100块钱,”他说,“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

  与卡凤村相邻的隘口村,靠卡凤人在前面踩出地雷阵,他们在后面做销售也赚了钱。卡凤人卖到越南的货物由他们负责到南宁采购,卡凤人带回中国的紧俏商品,也由隘口人销售。隘口村可以说是中越民间边贸的第一个交易市场,成了靠做中越边贸最早富起来的凭祥村庄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