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张伟
近年来,东盟在促进经济一体化的同时,还积极推动次区域经济合作。目前,东盟主要次区域经济区包括东盟南增长三角、东盟北增长三角和东盟东部增长区等。
东盟南增长三角
东盟南增长三角是东盟最早出现的次区域经济合作区域,1990年正式建立。这一经济合作区最初只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柔佛州和印度尼西亚廖内群岛,因此又被称为“新柔廖增长三角”。
1996年和1997年,马来西亚南部的马六甲、森美兰、彭亨和印尼的西苏门答腊、南苏门答腊、占碑、明古鲁、西加里曼丹等省相继加入南增长三角。
南增长三角利用新加坡雄厚的资金和先进的生产技术,结合马来西亚柔佛州和印尼廖内省的丰富自然资源和劳动力,发展迅速,是东盟次区域经济合作中较为成功的范例。
东盟北增长三角
受到南增长三角初步成功的鼓舞,印尼、马来西亚和泰国在1992年提出再建立一个次区域经济合作圈的构想。1993年,上述三国召开部长级会议,正式决定建立东盟北增长三角,又称印马泰增长三角,以加强区域内的跨边界合作,促进经济增长。目前,北增长三角覆盖地区包括组成印尼苏门答腊岛的10个省、泰国南部的14个府和马来西亚半岛的8个州,区域内人口接近7000万。
与南增长三角一样,北增长三角同样具有地理位置邻近和经济互补的特点。比如,印尼的北苏门答腊和亚齐有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可出口原油、成品油和液化天然气,这些正是马来西亚北部和泰国南部所缺乏的。近年来,北增长三角发展迅速,区域经济优势已初步显现。
东盟东部增长区
东盟东部增长区包含马来西亚东部的沙捞越州、沙巴州和纳闽岛,印尼东部的加里曼丹、苏拉威西、伊里安查亚和马鲁古群岛,菲律宾南部的棉兰老岛和巴拉望岛,以及文莱全部地区,总面积15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500万。
这一增长区最早由菲律宾提出组建,得到了区内其他国家领导人的积极响应。1994年3月,增长区在菲律宾达沃市正式成立。增长区的成立促进了区域内国家相关地区在航空、海运、电信、旅游等领域进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