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燕冰(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
8月15日,第八次中国-东盟经贸部长会议在泰国首都曼谷召开。会议传来喜讯:中国与东盟签署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这标志着双方在完成了货物贸易谈判、服务贸易谈判之后,再次成功地完成了自贸区协议的主要谈判 ——投资贸易谈判。
中国-东盟自贸区将在2010年全面建成。届时,它将创造一个拥有19亿人口、近6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4 .5万亿美元贸易总量的经济区。按人口算,这将是世界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从经济规模看,它是仅次于欧盟和北美自贸区的全球第三大自贸区。它也是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的自贸区,将对其他发展中国家产生示范作用。
《投资协议》的签署,将使中国-东盟自贸区不仅实现贸易自由化,而且还将朝着投资自由化的方向大大迈进,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将更加密切。这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具有重要意义,它显示了中国和东盟各国愿意同舟共济,携手抗击金融危机,继续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为全球经济复苏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对中国来说,从短期看,东盟国家率先复苏对中国出口转暖有带动作用。据亚洲开发银行预测,东盟国家明年的经济增长都将显著好于发达经济体。从最新数据看,中国对东盟出口的复苏要略好于整体情况,中国对东盟的出口比重也一直在上升。从中期看,东盟经济体的内生发展对中国产品的需求也在逐步增加,这将对中国的出口构成拉动。从长期看,欧美是包括中国和东盟在内的东亚国家的主要市场,这次金融危机中东亚国家的外部市场都受到较大冲击,加强区域内成员间的经济合作,是实现区域内经济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举措。
此外,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还将逐渐改变国际贸易格局。目前中国与发达经济体之间贸易摩擦较多,投资过于集中在美国。中国将经济合作进一步转向受益于贸易发展、投资需求大、更主动地维护全球化的新兴市场,这种贸易格局和政策环境的变化值得关注。
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中国选择进行自由贸易谈判的第一个地区就是作为整体的东盟,其战略考虑远远多于经济考虑。
从经济合作来说,首先,中国和东盟国家之间发展差距小,这些年来国际分工格局趋于稳定,中国与东盟的互补特征明显。其次,在金融危机中,中国向东盟国家提供克服出口困难的外部市场,有利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第三,自贸协定签订所带来的中国和东盟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有利于中国加快制度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与东盟的经济合作也是中国周边外交乃至整个对外经济和政治战略的一部分。事实证明,在过去8年进行自贸谈判的过程中,中国和东盟的政治互信不断增强,经济合作产生了政治上的“外溢”效应。上世纪90年代在东盟国家甚嚣尘上的“ 中国威胁论”式微,“中国机遇论”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共识。
近年来,美国战略界对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扩大忧心忡忡,认为布什前政府受困于反恐战争、伊拉克战争期间,中国利用“软实力”悄悄进入东南亚,并主导了东亚地区合作,大有取代美国在该地区的传统优势和日本经济影响的势头,他们多次提交报告敦促政府采取应对之策。日本加大对湄公河流域国家的经济援助和投资力度,也有抗衡中国影响的考虑。而东盟迫切希望美国重视东南亚,也有平衡中国在本地区影响不断扩大的心理。
美国总统奥巴马上台后,实施战略调整,加大对东南亚的战略投入。7月底,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与东盟签署文件,宣布美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并与湄公河下游国家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建立新型合作框架。这些举动,牵制中国是重要考虑之一。
但希拉里宣布“美国已重返东南亚”余音未消,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又上新台阶,这说明随着双方政治互信的增强,经济合作的加深,东盟对中国的认识已不同于上世纪90年代,中国在维护亚太地区和平与繁荣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不可替代。中国与东盟的关系不是一些外来因素可以轻易动摇的。特别是在目前经济衰退的情况下,东盟对与中国加强经济合作抱有极大的期望,它最多是在中美之间推行“大国平衡”,而不可能完全倚重美国或日本。
但是,随着中国与东盟关系的不断深化,美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区域外大国也将纷纷加大对东盟的投入。可能出现的局面是,东南亚地区将上演“三国演义”或“四国”、“五国”演义。中国与东盟的关系也将面临诸多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