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卖家找上门 发布求购》
 
当前位置: 首页 » 东盟商机 » 正文

以平常心看待印度东盟合作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9-09-17  作者:web  浏览次数:60
核心提示:以平常心看待印度东盟合作
 2009年8月13日下午,印度与东盟在泰国曼谷召开经济部长会议,双方签署了印度-东盟自由贸易协定。根据协定,印度和东盟双方将对包括汽车零部件、家电产品在内的5000种贸易产品中的 90%实施关税减让。其中,包括电视、塑料产品、橡胶产品、宝石、贵金属在内的约4000种交易产品的关税将于2016年之前分阶段取消。而汽车零部件、水泥、摩托车等350种贸易产品的关税将在2016年之前降至5%。协议同时允许汽车、鱼虾、热延钢板等印度主张实施产业保护的489种贸易产品的关税保持不变。
  或许是因为此前的8月11日还传出消息说印度东盟自贸协定可能推迟签署,也或许是由于外界所传言的印度为协议达成做出很大让步的缘故,对于这个印度媒体随后给予高度评价的协议,其于13日的“匆匆”签署引起外界不少猜测。有日本媒体认为印度的目的是“拉拢东盟”,“带有对抗中国的意图”。对于印度此举的真实意图,我这里不想多说。问题是,如果我们非要从进攻性现实主义思维来看待这原本很正常的经济合作,那么,印度此举为什么不可以带有对抗日本的意图呢?再说了,就算印度真的是针对中国而不是日本,那也只能从侧面说明中国正在日益强大,没什么好担心的。
  至于说印度拉拢东盟,如果我们把分析视角调回到东盟,就会发现这也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因为东盟从维护其在区域合作中的利益出发,也乐得被拉拢,事实上东盟甚至有主动拉拢印度的动力。只是因为在自贸区关税的谈判中,受损和获益的成员之间利益很难协调,才会使东盟作为一个整体无法做出大的让步。
  东盟自上次金融危机后,通过积极推动与东北亚国家的合作提升了其在地区合作中的影响力,尤其是在与中国的“10+1”取得突破之后,三个“10+1” 的加强使东盟在东亚合作中获得了一种主导地位。在过去几年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设过程中,中国始终坚持以“10+3”作为东亚合作的基础,积极支持东盟在东亚合作中的领导地位。但随着中国力量的不断加强,日本提出“10+6”合作模式,开始谋求改变东亚合作目前的格局以制衡中国在“10+3”框架下日益增加的影响力。东盟则为了能够使其目前在合作中的地位能够以某种形式制度化,积极推动与澳大利亚、新西兰的双边“10+1”建设。印度是东盟通过“10+1” 合作构筑一种“辐—轴”架构的重要一轴。而这种以东盟为轴的联系越密切,则东盟在合作中的地位越稳固,东盟也就因此可以获得一种由其在合作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而赋予的“功能性权力”,从而尽可能摆脱对区内大国的依赖。
  因此我认为,此次印度与东盟合作的提速,当然对中国会有影响。因为中国与东盟合作日益密切、关系不断加强,肯定对把中国作为竞争对手的印度产生很大压力。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这一协议所代表的印度与东盟关系的加强,提升了东盟在区域合作中的地位。这种合作在进一步密切了亚洲经济合作关系的同时,也在悄悄改变着东亚合作的力量格局。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