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9年8月举行的第八次中国-东盟经贸部长会议上,商务部部长陈德铭与东盟10国的经贸部长共同签署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这标志着双方完成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协议的主要谈判,也意味着拥有19亿人口、接近6万亿美元GDP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于2010年如期全面建成。
对于广东企业来说,在“广东制造”纷纷抢滩东盟之时,这一重大利好消息传递出的是更大的商机。
前所未有的机遇
“现在进入东盟,对于中国企业,尤其是广东企业是前所未有的机遇。”广东省商业联合会会长巫开立说。
东盟10国组成的东盟自由贸易区,拥有5亿多人口,约45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而且大多数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市场需求处于不断提升状态,潜力巨大。
“当前对于东盟市场的潜力问题,很多人都形成了共识,但是东盟还是一个高度自由化和辐射力很强的市场,这是很多人所不知道的。”长期从事经贸工作的巫开立几乎走遍了东盟各国,对东盟市场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
据了解,东盟自由贸易区于2002年1月1日正式启动,并打算在2015年之前建成东盟经济共同体。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扩大成员国之间互惠贸易的范围,消除成员国之间关税与非关税障碍,促进本地区贸易自由化,这对于希望进入东盟发展的广东企业来说无疑是扫除了很多障碍。
另外,目前东盟已经形成了一系列以东盟为中心的区域合作机制。如1994年7月成立东盟地区论坛,1999年9月成立东亚-拉美合作论坛,另外与很多国家都形成对话伙伴关系。因此,东盟对于国际市场的辐射力十分强,市场渠道通畅。
“‘广东制造’要走出去,就应该先占领东盟市场。东盟既是一个目的地,更是一块跳板。从某种意义上说,进入了东盟就是进入了全世界市场。”巫开立认为。
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广东制造”抢占东盟的时机更加凸显。
“金融危机对西方国家产生了更重大的影响,对于广东企业来说,目前就是最好的时机。金融危机带来的低成本扩张的机会,让‘广东制造’在东盟非常有竞争力,‘广东制造’如果这时候不抓住机遇,则后悔莫及。”巫开立说。
从合作比较优势来看,东盟各国产业跨度很大,与广东有很强的互补性。
“东盟大部分国家都没有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而‘广东制造’物美价廉的特性,决定其在东盟具备很好的竞争力,尤其是轻纺、电子、机电等方面。同时,可以从东盟一些国家获取廉价的原材料。”巫开立认为。
据东莞雷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杜元源介绍,他们对东盟的出口一直在稳定上升,如今已占到公司出口值的1/4。他认为:“产品出口到东盟,首先运输成本就低很多,发货快,资金回笼周转也快,加上东南亚地区华侨多,语言沟通方便。”
广东省外经贸厅厅长梁耀文表示,随着广东与东盟等国家外贸的加强,不仅扩大了广东的外贸市场,同时也将部分优势产业转移到国外,利用当地超低成本的人力与原材料,将原来的“中国制造模式”得以延续,从而争取宝贵时间进行自我升级。
政府主导东盟战略
“从2010年1月1日起,中国与东盟双方约有7000种产品将享受零关税待遇,实现货物贸易自由化。”商务部部长陈德铭的一句话令很多广东企业怦然心动。
今年8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的签署,使中国企业转战东盟有了更多的政策保障。
“鼓励企业走出去,拓展国外市场,需要政府作主导,企业的单打独斗难成大气候。”巫开立认为。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的加快,中国和东盟的双边贸易激增。而对于外贸大省广东来说,在与东盟的进出口贸易中更是在全国各省市中独占鳌头。
广东与东盟“近水楼台”,双边合作空间巨大,尤其是“双转移”的实施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到来,让广东深刻意识到“广东制造”迫切需要拓展东盟市场。
2008年9月3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将首次出访定在了东盟四国——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去年9月5日,汪洋在雅加达与东盟秘书长素林共同出席了《广东省人民政府与东盟秘书处合作备忘录》签署仪式。会上确定双方将重点寻求并促进包括农业、信息通信技术、能源与环境、贸易和投资、物流基础设施等11个领域的合作,签署了18.59亿美元的合作项目。
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框架下,《广东省人民政府与东盟秘书处合作备忘录》的签署,标志着以广东、广西、云南三省区和东盟10国为舞台的南中国产业梯度转移的大幕拉开。同时也标志着在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的外部需求转入衰退的背景下,“广东制造”军团转战东盟寻求突围的重大战略转变。
今年8月20日,在广东省外经贸厅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新闻发布会上,梁耀文表示,广东将继续加快实施 “走出去”战略,推动与东盟各国的投资合作,牵头加快推进与东盟四国建立经贸对话协调机制,加快推进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进一步促进越南(深圳-海防)经贸合作区项目建设。
在政府的积极主导下,广东与东盟加速经济一体化进程,不仅能为“广东制造”找到宽广的市场空间和廉价原材料,更为珠三角地区找到了产业转移的新腹地。
“广东制造”争入东盟
西方不亮东方亮,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来袭,使欧美市场萎缩。精明的粤商抓住政府部门加强与东盟合作的契机,凭着“近水楼台先得月”优势,加速了进入东盟的进程。
据了解,自3月起,今年广东对东盟出口已经连续5个月出现同比增长的良好势头,其中3月和4月连续两个月突破20亿美元,7月份更是达到23.7亿美元,再次刷新年内对东盟单月出口的纪录,已率先实现回暖。
对于广东众多的外贸企业来说,东盟市场都成为他们力拓的市场,广新外贸集团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2008年9月2日至17日,广新外贸集团代表团在印尼、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四国举行的大型系列经贸合作洽谈活动中,签约项目10个,累计签约金额近10.2亿美元,并与当地企业进行了对口经贸洽谈。
随着贸易的往来,直接投资东盟也逐渐成为“广东制造”抢占东盟市场的深度形式。据了解,自2000年TCL在越南设立第一个境外加工厂后,美的、格力等知名家电企业近年也陆续在东盟设立了境外生产基地,珠海中富等轻工、建材、纺织等传统优势产业也加快了投资步伐。
2006年3月,美的集团在越南动工建设第一个海外生产基地,目前美的已经是越南最大的中国投资企业。同时,美的还在泰国建有风扇厂,目前在东盟已经设立了7个商务处。
江育林是美的东盟地区总经理兼美的生活电器(越南)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签署后,他看到的远不止是东盟市场,“我认为,《投资协议》的签署将客观上促进中国企业,特别是制造企业在东盟设厂投资。因为这不仅蕴含着东盟市场本身,还有它背后的印度市场。”
据了解,拥有接近10亿人口的印度此前已和东盟多个国家实现零关税。
“直接投资,才能深度利用东盟市场,以此为跳板,占领世界市场。”巫开立认为。
虽然,当前众多的广东企业纷纷抢占东盟市场,但是绝大多数还是以贸易为主,直接投资的形式还不多。
“广东企业的竞争力,总体上来说还不够强。现在‘走出去’的企业,真正赢利的不多,大部分都处在生存或站稳脚跟状态。”广东省社科院企业管理与决策科学研究所所长林平凡认为。
对于当前中国政府与东盟之间的合作,广东省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专家丁力教授认为,这样的合作也是一把双刃剑。与东盟建立这样的联系,对广东来说是一个机会,但对东盟也是一个机会。“如果我们做不好,反倒是有可能自己的机会被东盟抢走了。”
“这个时候,更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支持,鉴于单个企业力量的单薄,应该运用产业链原理,引导众多企业形成产业链式的抱团出去投资。同时,要给予相关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巫开立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