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详细说明:
品名:端砚-宋坑单打砚
产地:广东
材质:砚石(带木盖)
规格单价:(英寸)购买10方以上价格4寸122元 5寸155元 6寸188元 7寸245元 8寸288元
砚台
砚台与笔、墨、纸是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是中国书法的必备用具。砚台不仅是文房用具,由于其性质坚固,传百世而不朽,又被历代文人作为珍玩藏品之选。砚台的材料丰富多样,除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石、松花石、红丝石、砣矶石、菊花石外,还有玉砚、玉杂石砚、瓦砚、漆沙砚、铁砚、瓷砚等,共几十种。
砚台是伴随着笔和墨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最早出现的砚台是石砚。汉代由于发明了人工制墨,墨可以直接在砚上研磨,于是砚台开始发展起来,出现了铜砚、陶砚、银砚、木胎漆砂砚等等,六朝至隋朝最突出的就是瓷砚的出现。唐代是砚台的重要发展时期,出现了端石和歙石两大砚材,明清时期制砚的材质更加丰富,出现了瓦砚、铁砚、锡砚、玉砚、象牙砚、竹砚等等。木砚研究始于何时,没有定论,但以清代居多。木材因其本性所限定,实际并不适宜做砚台,但文人的浪漫将这种大胆的尝试,与工匠的巧思融合在一起,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颇为精美的文房陈设品。
除石砚以外,我国还生产过一些用其他原料制作的墨砚。汉代有瓦砚,陶砚,玉砚,铁砚和漆砚,晋代有木砚,瓷砚,和铜砚,唐代有泥砚,宋代有水晶砚,石泥砚,砖砚和天然砚,明代有化石砚,清代有纸砚,而今有橡皮砚。
经过很长时间的历史,砚台已早已不再是单纯的文具,而成为了集雕刻,绘画于一身的精美工艺品,成为文人墨客收藏的对象。
四大名砚
端砚
其材料取于广东肇庆高要县东南端溪之烂河山(又称斧柯山)因其“体重而轻,质刚而柔,摸之寂寞无纤响,按之如小儿肌肤,温软嫩而不滑”且有不损毫,宜发墨的特点。自唐代问世以来,端砚便颇受文人学士青睐。加上纹理绮丽,各具名目,加工技艺亦愈纷繁,地位越来越高,以致升到我国石砚之首,长盛不衰。
歙砚
“歙砚”的开山祖是易砚。据史料记载,易砚始于春秋时代的燕国下都。到唐晚期
易州的奚超父子继承松烟制墨的技艺,并在易水河畔的津水峪创制了“易水砚”。后来奚超之子奚庭圭受到南 唐李后主的常识,被授予“墨官”,并赐姓李,后因避乱,移居安徽歙州,成为“徽墨”、“歙砚”的开山祖。然而易水古砚亦久盛不衰,名扬中外。
洮砚
亦称洮河砚。其料取于甘肃卓尼(唐属洮州)一带洮河深水处。洮砚因其石质细腻,纹理如丝,气色秀润,发墨细快,保温利笔,北方最为贵重,宋时已经稀少,解放后又恢复了生产。
澄泥砚
澄泥砚,属陶瓷砚的一种非石砚材。其制作方法是:以过滤的细泥为材料,掺进黄丹团后用力揉搓,再放入模具成型,用竹刀雕琢,待其干燥后放进窑内烧,最后裹上黑腊烧制而成。澄泥砚的制作始于晋唐时期,兴盛于宋朝。其特点是质地坚硬耐磨,易发墨,且不耗墨,可与石砚媲美。澄泥砚的颜色以鳝鱼黄、蟹壳青和玫瑰紫为主。唐时,虢州(今河南灵宝县南)已成为制澄泥砚的著名产地,在现代,澄泥砚的产地有河南洛阳、河北钜鹿、山东青州、山西绛县、湖北鄂州、四川通州和江苏宝山等地。
砚台的正确用法:
1、平时储水:砚也需要滋润,平时需要每日换清水贮之,砚池不宜缺水,以前的人叫做「养研」
2、使用时须换清水:用小壶滴清水在砚台表面,再用墨碇研磨。注意热水伤润损墨。
3、用后刷洗:砚石使用之后,必须将余墨涤去,不可使之凝于砚上。不然残墨乾则结成渣块,第一妨碍研磨,第二伤笔亳,且会损害砚面。若与新墨相混,则无下墨或发墨之利。
洗的时侯可以用丝瓜穰等物助之,但不可以坚硬之物用力擦拭,以免伤害光滑的砚面。如果须要带出场的话,最好阴乾,不要用纸类擦拭,以免残屑留存,与墨相混。
4、新墨轻磨:新墨棱角分明,若用力磨易损伤砚面,使用时轻轻磨就可以了。
5、将墨取出:研墨之后,即须将墨取出,不要放在泡中,否则墨与砚胶黏难脱,易损砚面。
砚台的保存
首先要避光:砚如果放置于窗前案头,应避免阳光直射,否则砚质会出现干燥的迹象,日晒过久砚匣也容易干裂。玩赏砚台时桌上最好铺上毛毡,砚不要接触金属和玻璃等器物,更不可以将砚重叠放置,以防碰伤。在对砚台涂蜡时,有人将蜡涂遍砚身,有的还涂抹植物油,更有的涂沫墨,以为可以养砚,但这些做法并不妥当。蜡可以涂于砚四周,底部要薄而适中,最忌将蜡涂在砚堂磨墨的部分;砚上抹植物油的做法也是不妥的,因为植物油属慢干性油脂,砚面有油多招尘土,使砚污秽不堪,并散发出一种怪味或产生霉变。在砚匣保养时,应经常打蜡以保持砚匣光泽,防止潮气侵入。如果遇到砚匣收缩,砚身放不下的情况,可用砂纸打磨砚匣的内侧,让它增宽易放。古砚匣如有破烂和损坏,可采用匣外配匣的方法对古砚匣进行收藏。
端砚名坑
端石的地理位置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其一为羚羊峡的东面斧柯山,山下有一条端溪水自砚坑村流出,逶迤曲折北去,注入西江。这一带集中了最有代表性,最为名贵的砚石坑洞,如老坑(水岩)、坑仔岩、麻子坑、绿端等,连绵数公里。其二为北岭山一带,如宋坑、梅花坑等论石质,则首数老坑,而各名坑的石质、石品都有其各自的特色。用这些砚石制出来的端砚,易发墨,石品多,实用、欣赏都很有价值。老坑老坑洞口距端溪水流入西江之处约50米,洞口向西。老坑砚石呈紫蓝带青色,色彩丰富,浑厚凝重,石质温润如玉,幼嫩、滋润,致密坚实,敲之木声,贮水不耗。其名贵的石品花纹有:鱼脑冻、青花、玫瑰紫、火捺、猪肝冻、云青、金银线、冻纹及石眼等。《端溪砚史》曾这样形容它:“体重而轻,质刚而柔,摩之寂寂无纤响,按之若小儿肌肤温软,嫩而不滑,秀而多姿,握之稍久,掌中水滋。”坑仔岩坑仔岩自老坑洞口东望第二峰,同老坑的直线距离不到500米。坑仔岩石质坚实、细腻、滋润,石色青紫带红,颜色比较均匀。石品花纹中有鱼脑冻、蕉叶白、青花、火捺。据专家评价坑仔岩砚石与老坑砚石的石质、石色、石品十分相似。只是石性稍燥,石质稍脆,但它的石眼较多而质优,石眼绿中呈黄色,有睛。麻子坑麻子坑在离老坑四里之遥东南方的山腰上,洞口有多个,是清朝乾隆年间一陈姓麻子所发现开采。其质地高洁、娇嫩,细腻优质的麻子坑石可与老坑砚石媲美。石色油润,色青紫略带蓝,色彩丰富。石品花纹有鱼脑冻、蕉叶白、青花、火捺、猪肝冻及石眼等,其中石眼尤佳,多碧绿,有瞳子。正由于麻子坑石多眼,很宜于雕龙刻凤,将天然的石眼作龙目、龙珠或凤尾拖翎的翎眼,极为生动。宋坑石色紫红如猪肝,石质润滑,细密、坚实,石品多样。优质的宋坑石有大如饭碗的珍贵鱼脑冻,有鲜艳夺目的翡翠点,有维妙维肖的大火捺。在端砚石的宗族中,宋坑砚石以发墨快而著称。不过,它发墨虽比老坑、坑仔岩、麻子坑砚石稍快一点。但研磨出来的墨法却比不上用老坑、坑仔岩、麻子坑砚所磨的墨汁细腻、油润。梅花坑北岭的梅花坑是宋代以后所开的,它砚石也很有特色,呈苍灰微带青黄色,里面有许多淡黄色的梅花纹,有如梅花鹿的皮毛,这个坑的砚石也是因为有此特点而命名的。这个坑的砚石以多眼为其主要特色,石质近似宋坑。绿端素有“中国第一绿砚”之美誉的绿端砚石色泽青绿、微带黄色。优质的绿端砚石则绿如翡翠,晶莹无暇为上品。绿端作砚玩赏自有一番情趣,它黄绿相间,秀丽雅洁,一块上好的绿端砚石仍属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