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详细说明:
钙的作用:1.形成强健的骨骼和牙齿,有效减低因年龄增长而造成的骨质流失,舒缓骨质疏松情况。2.对降低血压有一定程度的作用。3.减少铝质在体内积聚,有助降低胆固醇水平,对老人痴呆症、高血压及其他心血管疾病有预防作用。4.有助神经系统运作正常及受伤后血液凝固。5.有助肌肉收缩与扩张,并帮助调节心跳。6.可减少肠粘膜细胞的增生,从而降低发生结肠癌的危险性。镁的作用:1.与钙质相辅相成,有效预防及改善骨质疏松,巩固骨骼和牙齿。2.帮助血液循环及舒缓神经,维持正常的肌肉(包括心肌)及神经活动。3.有利于蛋白质制造、脂肪代谢以及遗传基因(DNA)的组成,并可活化酶。4.可减少肝、胆、肾结石形成,以及软组织的钙化机会。5.是人体骨骼的另一组成成分钙的作用 1.形成强健的骨骼和牙齿,有效减低因年龄增长而造成的骨质流失,舒缓骨质疏松情况。 2.对降低血压有一定程度的作用。 3.减少铝质在体内积聚,有助降低胆固醇水平,对老人痴呆症、高血压及其他心血管疾病有预防作 用。 4.有助神经系统运作正常及受伤后血液凝固。 5.有助肌肉收缩与扩张,并帮助调节心跳。 6.可减少肠粘膜细胞的增生,从而降低发生结肠癌的危险性。
1 人体的钙含量及其转换
钙是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矿物质。足月新生儿含钙28~30g,约占体重的1%,成人约1000~1200g,约占体重的1.5%~2%,其中99%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构成人体的支架,另有1%存在于血液、软组织、细胞外液中,参与人体的代谢、神经冲动的传递、酶促反应的激活、激素的分泌以及神经肌肉兴奋性的保持。牙釉质是相对稳定的,骨骼处于转换与再形成状态。其更新与人的年龄有关,婴儿期的转换率100%,以后逐年下降,学龄期10%、成人期2%~4%。判定人体的钙营养通常测血清钙含量,血清钙含量受1,25-(OH) 2 D 3 、甲状旁腺素、雄激素、雌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影响,骨骼作为一个巨大的钙储存库,而且骨骼能被迅速动员到血液中来维持正常的血钙平衡,正常血钙浓度在2.25~2.75mmol/L,平均2.5mmol/L,非常稳定,昼夜波动仅±3%。人体的钙大部分以羟磷灰石Ca 10 (PO 4 ) 6 (OH) 2 的形式存在于骨骼中。一旦血钙浓度降低,甲状旁腺立即被激活,甲状旁腺素除了能刺激破骨细胞加强破骨作用,使血钙升高外,还能增加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激活肾小管的1α-羟化酶,从而产生更多的1,25-(OH) 2 D 3 ,使肠黏膜对钙的吸收增强,结果以消耗库存钙来维持血钙平衡。
2 钙的日摄入量
我国营养学会规定对钙的摄入采用高钙标准,0~1岁300~600mg/d,1~4岁600~800mg/d,4~11岁800~1000mg/d,孕妇及乳母1000~1200mg/d,这是因为日常食物中钙的吸收率低,大约30%~40%,这一标准在目前的膳食条件下还未能达到,因为我们的膳食多以谷物蔬菜为主,其中草酸、植酸等影响钙的吸收。诸多医学实验表明,我们每天摄入的钙量在450~500mg之间,处于低水平。成长期的儿童、孕妇、乳母、需钙量大,老年人又因胃肠吸收不良、日照减少致使维生素D的吸收和合成减少,骨质损失率逐年增加,因此佝偻病、骨质软化、骨质疏松仍是常见疾病。
3 药物补钙注意事项
食补往往很难达到身体所需,因此采取药补。根据含钙量的差别:碳酸钙(40%)、磷酸氢钙(含2个结晶水,23%,含5个结晶水,17.7%)、醋酸钙(22.2%)、柠檬酸钙(含4个结晶水,21%)、乳酸钙(13%)、葡萄糖酸钙(9%),选择服用量的大小。含钙量大的服用量相应的减少,含钙量少的服用量增加,并且与维生素D同服。一般来说,婴幼儿期钙的吸收率最强,可达50%~60%,青少年时期为35%~40%,成人15%~20%,老年时期钙的吸收率更低,只有10%左右,孕妇和乳母体内能量增加代谢加速,钙的吸收也大大增加。一般的离子钙应在餐后或进餐时服用,因进食可促进胃液的分泌,从而有利于钙的溶解和游离,而且可使胃的排空减慢,有利于钙的吸收;另外分次小剂量服用比一次大剂量服用吸收率高,由于钙结合蛋白主动转运的饱和性,大剂量一次服用便不能够吸收;当机体缺钙时,钙的吸收也增加,这是由于甲状旁腺被激活,促进了破骨,加强了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并可激活肾脏的1强化酶,合成更多的1,25-(OH) 2 D 3 ,增加了肠道对钙的吸收率;某些食物对钙的吸收影响也很大。如含维生素D、赖氨酸、乳糖可促进钙的吸收,尤其是维生素D过多时,可使血钙升高形成高钙血症,摄入量应控制在2g/d以下,草酸、植酸、磷酸盐、过多的脂肪可影响钙的吸收,菠菜、芥菜、竹笋的钙生物利用率皆为负数;某些药物可影响钙的吸收,如碱性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使钙的吸收减少,服用钙剂时应避免与其同时服用。另外,青霉素、氯霉素、新霉素可增加钙的吸收。
适用人群:预防近视,预防骨质疏松症。易抽筋、易感冒、容易疲劳、成长中的青少年、孕妇、哺乳期的妇女、老年人、精神压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