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卖家找上门 发布求购》
 
当前位置: 首页 » 东盟新闻 » 正文

中国—东盟相互投资:特点、问题与前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5-05-27  作者:web  浏览次数:48
核心提示:中国—东盟相互投资:特点、问题与前景

    相互投资是2003年东盟与中国“10+1”领导人会议联合宣言强调深化中国与东盟五大重点合作的领域之一。多年以来,东盟资本对中国进行了大量直接投资。截止到2003年底,东盟国家来华投资项目达22075个,协议投资金额645.9亿美元,实际投入金额323.7亿美元,占我国实际使用外资总额的6.46%。目前,东盟在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对华投资中排在第六位。

  然而,与此明显不相称的是,中国对东盟的投资规模非常小,截止到2003年底中国企业在东盟国家投资857个项目,总投资额9.41亿美元,仅为东盟对华投资的2.9%。在当前国内国际经济形势下,中国应抓住契机尽快改变这一失衡局面,顺应国内产业扩张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以及东盟国家对中国资本的期盼,稳步增加对东盟国家的直接投资。本文将探讨双方相互投资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

  一、东盟对中国的直接投资现状

  (一)东盟对华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

  东盟国家自上个世纪 80 年代开始对我国进行投资,80 年代后半期投资数额逐年增长1993-1995 年对华投资进入高峰期,但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后东盟国家对华投资增长趋势出现逆转,1999 年实际投资金额大幅下降,比1998年下降了22%,2000年再下降4.4%。2001年起,东盟国家对华投资略有回升。最近3年,每年对华投资金额徘徊在30亿美元左右。

  从趋势上看,东盟对华直接投资实际金额的变化,尤其是上升,总是滞后于合同金额的变化。1995-1998年期间,合同金额逐年下降,但与此同时,实际金额非但不降,反而逐年增加,由1995年的26.5亿提高到1998年的42.2亿,达到年投资最高纪录。实际金额最高水平比合同金额最高纪录的出现滞后了3年。2001年以后,合同金额逐年明显回升,但实际金额却徘徊不前。2003年,实际投资金额不到当年合同金额的一半。

  鉴于实际投资金额滞后两三年的特征,考虑到协议投资金额在2001-2003年期间连续回升,再加上东盟各国经济已经普遍好转,适度增长,根据IMF的预测,2004年老东盟五国的GDP增长率均超过4%。因此,我们预计从今年开始,东盟对华直接投资将结束停滞不前的局面,出现明显增长。

  (二)东盟对华直接投资的主要特点

  近几年来,东盟对华直接投资呈现出以下特点:

  1.投资来源集中于五个老成员国,新加坡高居首位。

  截止到2003年底,东盟对华直接投资几乎全部(99.1%)来源于新、马、泰、菲、印尼五个国家,仅新加坡一国就占了72.7%。考虑到东盟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和对外投资能力的相对稳定性,这一特点将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继续存在。中国应继续将五个老成员国,尤其是新加坡,作为主要引资对象。

  2.东盟对华投资主体是华人企业

  在新加坡、泰国、菲律宾、印尼等东盟国家,华人资本实力雄厚,在生产技术、经营管理、资金运营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很多行业占绝对优势地位,他们最有能力到中国大陆进行投资。另外,由于民族同宗性,语言相通、风俗习惯相近,东盟华人与中国人更易沟通,因此,东盟华人比驻在国其他族群更有兴趣和信心来中国投资。

  3.东盟对华投资的主要领域是制造业、饭店酒店业和房地产业

  东盟五个老成员国对外开放早于中国。上世纪60年代中期,新加坡抓住西方发达国家进行战后第一次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积极引进外资,建立劳动密集型工业生产基地,发展出口工业,东盟其他四国于70年代初,也相继走上外向型经济发展道路。进入80年代之后,这一产业调整与转移发生在东盟国家与中国之间,鉴于劳动力成本水平不断提高,为了节约成本、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东盟国家逐渐将许多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制造和组装转移到中国大陆。纺织服装、鞋类、电子电器组装、家具、石化产品、饲料加工等是东盟资本投资比较集中的部门。新加坡等国还将大量资本投向饭店餐饮业和房地产业。如新加坡斥巨资创建的苏州高新技术开发区。

  4. 东盟对华投资的主要地区是东南沿海各省。

  广东、福建是东盟资本最早流向的区域,90年代中期,大量资本投向长江三角洲江、浙、沪地区和山东省。目前,绝大多数东盟资本仍停留在这些省份。但是,近年来,部分东盟投资者已开始将目光转向中国西部地区的四川、重庆等地并对西部进行尝试性投资。

  5. 东盟对华投资以中小项目为主,70%的项目投资额在300万美元以下。

  截止到 2003 年,东盟对华投资总额为327.7亿美元,共投资22075个项目,平均单项投资金额只有146.6万美元。投资金额小与投资行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项目有关,这类行业的投资一般不需要很大。

  (三)导致近年东盟对华投资停滞的不利因素

  1.从东盟方面来看:

  1997以后的两次经济衰退造成需求和投资不足、资金紧缺。1998年东盟国家普遍陷于严重经济衰退,五国中除新加坡经济增长率为0.1%以外,其他四国均为严重负增长。金融危机导致大量资金外流,东盟企业普遍资金周转受阻,一些与中国签订投资协议的企业难以筹措到资金,被迫取消或推迟投资计划。2001年的经济衰退主要发生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受打击最大的是制造业的生产和出口。新加坡制造业生产下降了12%,马来西亚的出口下降了115%,泰国的出口也下降了4%。经济增长缓慢和出口不振严重制约了东盟国家的对华投资能力。

  东盟国家对资金流出实施较严格的控制。1997年金融危机之后,多数东盟国家加强了对资金汇出、产业转移的审批管理,外汇管制措施比过去更为严厉,以期留住资金,刺激内需,支持经济增长,扩大就业。这在客观上抑制了东盟对华投资。

  东盟国家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放缓。上个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东盟国家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将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到中国,使对华投资总规模达到高峰。90年代后半期以后,由于东盟国家经济增长缓慢,企业创新能力和技术进步能力下降,产业升级和转移进程也相应迟缓甚至停滞下来,从而影响了东盟企业对中国的投资进程。

  2.从中国方面来看:

  一方面是投资环境尚不尽人意。在东盟国家具有管理和竞争优势的某些服务业部门,我国对外资开放的程度还不够高,抑制了东盟资本的进入,影响了东盟对华投资领域的拓展和投资多样化的发展。在投资软环境方面,由于法治还不够健全,市场机制还不完善,投资者与当地机构或合作伙伴发生的争执不能及时得以解决,也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东盟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和投资热情。

  另一方面,中国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许多产品的制造能力已过剩国内市场以及出口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一般产品进入低价格时代,企业利润空间缩小,投资预期收益下降。竞争加剧和市场格局的重组使得东盟资本对投资中国更加慎重。

  3.从外部因素来看:

  台湾问题的干扰和“中国威胁论”是影响东盟与中国投资合作的消极因素。东盟长期以来一直就是台湾的重点投资对象,东盟地区对台湾有着重要的政治和经济利益。随着东盟与中国大陆经济关系的日趋密切,台湾十分重视加强与东盟国家的官方联系并制定了鼓励台湾向东盟发展的“南向政策”,希图以经济促政治,扩大台湾外交空间。中国政府坚决反对各国发展对台官方关系,决不会拿原则做交易。某些东盟国家往往忽视中国政府的严正立场,为了暂时的经济利益与台湾发生高层官方往来,使双方关系忽冷忽热,缺乏连贯稳定性,阻碍了东盟国家与中国的投资合作发展。东盟与中国投资往来能否发展及发展速度如何,官方高层的推动是关键,成员国与中国官方关系发展良好则投资兴;反之亦然。此外,根源于西方的“中国威胁论”也在一定程度上不时引起东盟国家的疑虑,为东盟——中国正常投资关系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二、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现状

  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投资基本上是单方面的,主要是东盟资金流向中国。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加强,中国在东盟的投资己呈现出稳步增加的趋势。2002 年11月4日签署的《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启动了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进程同时也给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带来了一个广阔的区域性市场。

  (一)总体特点

  1. 投资总额迅速增长。

  1999 年中国政府批准的对东盟投资总额为7200万美元。截止到2001年底,中国企业在东盟国家投资740个项目,总投资6.55亿美元,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7.7%。截止到2003年底,中国企业在东盟国家投资857个项目,总投资9.4亿美元,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8.25%。

  2. 投资领域和投资形式不断拓宽。

  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在东盟国家的投资主要是加工、装配和生产性的小型项目。此后,中国企业己涉及东盟国家的能源开发、金融、建筑、化工、纺织、电气、医药和运输等行业,投资领域非常广泛。而且投资形式也从直接投资发展到包括技术投资、B。T 等多种形式。

  3. 投资在东盟各国分布极不均衡。

  从表中可以看出,中国对东盟的投资主要集中在泰国、印尼、柬埔寨、新加坡和越南5国,占投资总额的85%。这当然与这几个国家本身的经济和投资环境以及与中国长年的经贸往来密不可分。

  (二)存在的问题

  1.来自东盟方面的问题:

  首先,在东盟地区,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尤其个别国家社会治安恶化,构成了中国企业前往投资的最大的风险。如在印尼,存在着极强的排华情绪;在菲律宾,曾发生过中国工作人员被绑架、抢劫、杀害等事件;尤其是“9·11”事件以来,东南亚地区成为恐怖袭击的重要受害区。

  其次是东盟欠发达国家缺乏规范的市场运行机制,政策变化快,税收体系也不完善,政府对市场的调控能力差,具有一定的市场风险。尤其是与我国接壤的周边国家,外汇支付能力弱,使企业在这些国家的投资存在较大的风险和制约。

  再次,东盟有的国家腐败问题严重,社会风气不正,一些政府部门经常“吃拿卡要”,对外国公司进行刁难和勒索。

  最后,很多中下游国家的道路、桥梁、电力和通讯等基础设施很差,对企业投资不利。

  2.来自中国国内的问题:

  第一,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引导,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重复性和无序竞争。我国在越南的摩托车生产就曾经出现过这种情况,出口的摩托车散件出现恶性竞争,致使一些产品质量下降,产品形象和利益受损。

  第二,中国企业缺乏对东盟投资的相关信息,同时东盟各国对中国企业的了解和信息交流也还不够。

  第三,国内企业在认识上存在误区,短期行为严重。许多国内企业认为东盟4个新成员国比较落后,对商品要求不高,因此大量向其输出积压商品,使这些国家的消费者形成中国商品质量差的印象。正如越南驻中国大使馆商务参赞潘玉宝所说:“实事求是地讲,越南人是不太喜欢使用中国产品的,中国企业进入越南时一定要注意产品的质量。”短期的投资行为(如在柬埔寨大肆炒作地皮)也严重损害了中国企业的形象。

  第四,一些中国企业没有制定整体投资战略和行业规划,也没有明确的产业政策和行业导向,投资随意性很大。企业不懂投资运作的基本常识,不了解当地法律和通用语言,建立不起来自己的商品网络,找不到可靠的企业合伙人,甚至出现被合伙人欺骗或敲诈勒索等情况。

  第五,中小企业信贷渠道狭窄,严重阻碍了其对东盟的投资能力。

  三、中国——东盟相互投资的发展前景

  虽然东盟对中国投资和中国对东盟投资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阻碍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相互投资的发展进程,但是,我们认为,更应该看到有利于东盟和中国相互投资的许多积极因素,而且,积极因素占主导地位。我们对中国东盟相互投资未来发展的总体判断是:相互投资将继续稳步增长;中国对东盟的投资会呈现明显加快势头,发展速度将高于东盟对中国的投资。

  (一)多种因素促进中国——东盟加大相互投资

  1. 政治风险相对较低

  经济上的高速发展与政治上的和平稳定是中国与东盟国家近年来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这也成为各国的共识。目前,中国的改革进入了关键时期,非常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东盟各国也都进入了发展经济的新阶段,纷纷制定符合本国国情的新世纪发展战略。中国与东盟都意识到,一个和平安定的国际环境,特别是和平安定的周边地区环境是必要条件。

  2. 东盟和中国官方关系日益密切,共同推动作用显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