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记者 王辛莉
二0一0年一月一日起,中国从东盟十国进口的五百九十三种农产品全部实施零关税。上述农产品均是热带产品,对热带农业省份海南形成的竞争压力不言自明。
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二十一年,发展为中国最重要的热带农业基地,形成天然橡胶、杂交稻制种、热带水果、反季节蔬菜以及畜牧、水产等优势产业,去年全省有五百万吨农产品出岛和出口,行销全国和四十多个国家。
海南承受了第一波冲击。二00四年始,中国实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早期收获计划”,从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文莱、印尼等六国进口的五百九十三种农产品至二00六年关税降低为零。
据商务部统计,当年中国与东盟蔬菜和水果贸易总额分别达六点六亿和四点六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百分之五十三和百分之二十八。从东盟十国进口的香焦、菠萝、龙眼等水果和槟榔、腰果等热带作物都是海南的优势产品,零关税加大了东盟这些商品的竞争优势,挤占海南产品在国内的高端市场。
二00六年及二00七年全国进口的三大水果香焦、芒果和菠萝较二00三年有增长,但海南的出岛量也持续增加。
海南省发展战略研究所夏鲁平所长认为,海南经受住东盟零关税农产品的冲击,甚至扩大国内市场份额,原因有三:一是零关税使东盟农产品降低一成成本,但增值税保留,竞争力提升有限。海南十多年精心开拓国内市场,依托十三亿人口的庞大市场,信息和销售网络健全,运输手段便捷多样,产品具有知名度和优势地位;二是海南热带高效农业既有农垦系统的集约化经营,还有大量工商企业介入,管理水平和规模程度提高;引进台湾优质农作物品种,竞争力提升;三是海南生态环境良好,土地和劳动力成本约是新加坡、泰国和马来西亚的十五分之一。
明年,海南将面临东盟十国的竞争,经受第二波冲击。
二十天后,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等国进口的农产品也将实施零关税。夏鲁平认为,新增四国的土地和劳动力虽更便宜,但其蔬菜水果的生产水平相较前六国有较大差距,零关税对海南的冲击不会超逾过往。
但是,海南与东盟国家在资源条件、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相似和趋同,热带农产品的竞争呈现加剧趋势。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科技信息研究所刘海清主任认为,海南热带农产品存在品种繁多,名牌不多,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加工增值程度低、产品质量标准不高等弊端。而东盟热带农业正经历由粗放型到劳动集约型及资本、技术集约型的过渡,与之伴随的是农产品产量徘徊不前,价格稳中有升,需求量不断扩大。
未来,海南能否通过变竞争为合作,整合海南和东盟十国的资源与市场,变危为机,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刘海清建议,海南和东盟国家地理位置相邻,开展热带农业经济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双方可兴办合资合作企业,通过连片开发,以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和集约化方式带动热带农业资源开发;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热带农业,生态农业等,带动多行业发展;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形成一条龙生产体系。
夏鲁平提议,海南可实施“四靠四拓”的新战略:分别依靠海南岛和东盟的热带资源,开拓大陆市场以及中亚、北亚市场;依靠大陆丰富的温带资源,开拓东盟市场。(完)
中新社海口十二月十一日电(记者 王辛莉)海南欲设立中国(海南)―东盟农业交流合作中心,构建中国―东盟农业合作交流五大平台。
中国(海南)热带果蔬国际贸易企业家圆桌会暨中国(海南)―东盟农业合作企业家论坛十一日在海口举行。海南省农业厅对外合作处处长周世强代表该厅在论坛上发言时透露上述构想。
据悉,中国―东盟农业合作是二00一年中国―东盟领导人第五次会议确定的战略合作重点领域,二00二年在中国―东盟领导人第六次会议上,中国农业部与东盟秘书处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农业合作谅解备忘录,拉开了双边(多边)农业合作交流的序幕。二00八年中国―东盟农产品质量安全研讨会上,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越南及中国等参会代表倡导构建中国(海南)―东盟农业交流合作中心。
海南省副省长李国梁今天在论坛上致辞。他表示,海南和东盟一衣带水,地理位置优越,人文交流渊源流长,是中国―东盟交流合作的“桥头堡”。海南是中央赋予改革政策的经济大特区,洋浦保税港区、海口综合保税港区、空权开放及琼―深、港国际海运等政策环境,为打造中国(海南)―东盟农业交流合作平台,使双边互动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聚集海南创造了有利条件。
周世强提出五大具体设想:一是构建对话平台,定期举办中国(海南)―东盟热带农业交流合作论坛;二是建立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交流平台;三是构建研究平台,成立国际热带农业交流合作研究会;四是建立国际农业交流合作培训平台;五是打造产业对接平台,包括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热带农产品加工,海南热带农产品优势产业“走出去”等合作。(完)